规避审计风险可以:1、从理念层面规避审计风险;2、从约束机制层面规避审计风险;3、从实施层面规避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指会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决策审计是审计机关对接受政府资助的某一重大项目在其经济决策付诸实施之前所依法进行的审核工作,决策审计的目的是为有关管理当局最终确认或否决该项决策提供依据。
审计软件是用于审查电算化系统或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而编写的各种计算机程序。广义上讲,审计软件是用于帮助完成审计工作的各种软件工具,通常可以用来执行一系列的基本审计工作,包括检查数据、测试及执行计算等。
审计手续是执行审计任务并取得审计证据过程中的手段。审计手续分为常规审计手续和其他审计手续。常规审计手续是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的场合下通常应使用的审计手续。其他审计手续是按照当时具体情况有必要使用的手续。
审计主体是在审计活动中主动实施审计行为、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审计机构及其审计人员。审计主体贯穿着审计信息产生过程的始终,对审计信息质量起着决定作用,是制约审计信息质量的第一因素。
审计方案是审计部门对整个审计过程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步骤预先安排的一种工作计划。审计方案包括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和重点、审计依据、审计步骤、审计形式、审计组织分工与配合和时间进度,以及其他应注意的审计事项。
审计资源是为了实现审计目标所需要的基础性条件的总称。广义的审计资源,是审计机关拥有或能够支配的,服务于审计执法的人力、财物、方法技术、信息情报等各种资源的总和。狭义审计资源主要指审计人力资源。
后续审计的意义体现在:1、提高审计质量,后续审计是确保审计效果的重要措施;2、改善生产经营管理,内审人员应督促管理者更好地工作;3、实施后续审计,验证正确的审计意见和审计结论将增强审计人员的工作信心。
后续审计的特点有:1、通常由国家审计实施;2、后续审计的重点一般在审计结论和决定所涉及的范围内;3、涉及时间从审计结论和决定通知被审单位执行起至后续审计开始止;4、后续审计的程序和方法有更强的针对性。
后续审计是在审计报告发出后相隔一定时间内,内部审计人员为了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和建议,是否已经采取了适当的纠正行动并取得预期的效果而实施的跟踪审计。后续审计的目的主要是确保对内部审计报告中提出的审计结果采取合适的行动。
网络审计是审计人员基于互联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专门的方法,通过人机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及其本身的合规性、可靠性和有效性以及基于网络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远程审计。
审计职责是指审计人员在其执行的审计业务及出具的审计报告时所应该要承担的责任。审计职责与审计目标密切相关,审计目标决定审计职责,而审计职责在于运用恰当的审计技术和方法以提高审计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事后审计的特点是审计对象已经成为历史事实,审计范围全面,并有一定监督性。事后审计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较大,具有事实客观、证据确凿、结论准确的特性,使得事后审计适用范围十分广泛。
债权审计是对企业债权的增减变动和结存余额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合法性进行的审计。通过对债权的审查,有利于保证企业严格遵守结算纪律,正确执行经营方针和销售政策,及时收回债权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审计意见是审计师在完成审计工作后,对于鉴证对象是否符合鉴证标准而发表的意见。对于财务报表审计而言,则是对财务报表是否已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编制,以及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的公允,反映了被审计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发表意见。
审计范围是针对特定审计对象所开展的审计实践活动在空间上所达到的广度,一般要依据不同的审计对象和审计目标来确定。审计人员依据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结果确定审计范围。
现金审计的方法具体如下:1、了解现金内部控制制度;2、抽取并审查收款凭证;3、抽取并审查付款凭证;4、评价现金内部控制制度;5、核对现金明细账与总账的金额是否相符,如不相符,应查明原因,并作出记录或适当调整;6、盘点库存现金。
审计环境是能够影响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改善审计环境,可以通过审计执法过程的透明化、完善审计法律体系、提高审计执法质量、深化舞弊审计工作的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实现。
审计假设的意义包括:1、审计假设是审计理论的重要内容;2、审计假设是指导审计实务的理论基础;3、审计假设是确定审计人员责任的重要依据。审计假设的实质是关于审计的科学猜测或设想。
审计假设是根据已经获得的审计经验和已知的事实,并以已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对审计事物所产生的原因及其运动规律所作出推测性的解释,审计假设的实质是关于审计的科学猜测或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