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审计指对企业的纳税业务所实施的审计工作,主要审查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包括税款计算是否正确,计税依据是否合法,是否按期缴纳等。纳税审计的工作程序包括审计的准备工作、与有关部门沟通情况等。
审计是对相关的资料作出证据搜集及分析,以评估企业财务状况,然后就资料及一般公认准则之间的相关程度作出结论及报告的行为,其本质上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审计的基本要素包括审计主体、审计客体以及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
根据《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中对审计风险的定义,审计风险是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主要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以及检查风险。
审计文化的特征包括:1、审计文化属于管理类文化;2、审计文化是一种制度文化;3、审计文化的结构以精神元素为主;4、审计文化具有明显的历史和地域特点;5、审计文化是发展中的文化;6、审计文化与其它文化在内容上具有交叉性。
人本审计是以人及人的行为为中心、为根本的审计工作。开展人本审计有利于促进党政领导干部守法守规守纪尽责,逐步推进审计管理、审计行为、审计技术方法的制度化、科学化,全面提高各部门的依法审计和依法管理能力。
审计评价是审计机关按照确定的审计目标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活动及其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分析判断并发表审计意见的行为,也是审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计职能是审计能够完成任务且发挥作用的内在功能。审计职能是审计自身固有的功能,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关系的变化、审计对象范围的扩大以及人类对经济活动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加深和扩展。
审计客体指接受审计工作人员审计的经济责任承担者和履行者,一般指被审计单位,主要包括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财政金融机构以及企业事业组织等单位机构。
审计对象是审计所要考察的客体对象,即被审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和作为提供该项经济活动信息载体的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通过正确认识审计的对象,有利于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概念的正确理解...
审计责任是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所应负的责任,主要包括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法律责任和审计职业责任。审计责任与会计责任相对应,两者的联系在于工作目标的一致性以及客观基础的同一性。
收益审计是审计人员为判断收益项目真实性、正确性所进行的审计活动,收益审计的目的在于通过检查收益项目是否按照权责发生制正确记录,以验证收益计算是否真实以及时间的归属是否恰当。
期末审计是在决算日或其前后以及在审计报告编制前所办理的审计业务的总称,与期中审计相对应。期末审计的内容包括余额检查以及对一部分会计事项的检查。
期中审计的作用主要包括:1、确定是否接受或继续接受委托;2、促进审计单位对审计对象的了解;3、协助审计单位确定审计策略;4、帮助被审计单位组建适合的审计团队;5、协助审计单位确定审计重点领域;6、为审计单位的管理建议提供证据及资料。
期中审计是被检查企业的某一个会计年度内定期地或不定期地连续办理的审计业务的总称。期中审计主要用于检查和评价企业的内部管理组织活动以及检查相关会计事项,包括检查会计事项的记录是否真实和有无遗漏等事项。
企业审计的作用主要包括:1、维护财经纪律和经济秩序的需要;2、促进社会的廉政建设;3、揭露企业经济资料中的问题和舞弊行为;4、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企业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依法对企业的财政、财务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提高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等的独立经济监督活动。
经营审计的目标包括:1、评估与管理符合标准的单位绩效;2、保证经营审计计划的全面性;3、客观反映被审计单位的信息;4、及时了解经营控制弱点的信息;5、保证经营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经营审计的特点在于需要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审计,具有一定的经济性、效率性和建设性,其目的是通过揭露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探求解决审计工作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而改善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以及开展可以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
经营审计是审计人员对一个经营单位或一个完整的组织所进行的综合审查工作,主要用于评价被审计单位制度、控制和管理目标的绩效水平。经营审计一般由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及审计组织进行。
审计方案的作用包括:1、督促现场审计按指令进行,掌握工作进展情况;2、为调整计划或时间预算及审计人员的具体分配提供依据;3、是现场审计监督和检查的依据;4、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的必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