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实施是对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中的财务收支项目进行实质性审查,进而取得审计证据并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及作出审计评价等行为,审计实施阶段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计跟踪是对系统活动以及用户活动流水记录进行跟踪分析的审计行为。审计跟踪根据书面方式提供应负责任人员的活动证据,以支持审计职能的实现,通过借助适当的工具和规程,审计跟踪可以提前进行预警并阻止潜在破坏者对审计活动安全侵害行为的发生。
审计信息的特征主要包括:1、审计信息具有社会性;2、审计信息具有经济性;3、审计信息具有广泛性和多种适用性;4、审计信息具有时效性。5、审计信息具有可信性。
审计信息是审计人员在全面审查相关单位的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一定技术、方法、手段加工处理后所得的各种情报、资料的总称,是审计工作情况、流程、经验和成果的具体反映。
审计创新是适应形势发展和审计工作自身发展的要求,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采取新举措,然后推动审计工作与时俱进的一系列活动。审计创新主要包括审计理论创新、审计体制创新、审计内容创新等内容。
审计复核是审计机关内部的复核机构或者专职复核人员,依法对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审计建议书、移送处理书代拟稿以及所附审计报告等材料进行审核并提出复核意见的行为。
审计监督的意义在于有效的监督是完善权力制约机制以及保证税务机关严格依法办事的关键,同时有利于明确征税主体以及每一个税务执法人员的责任和义务,牢固树立依法治税的观念,确保纳税人可以依法履行职责并正确行使税收权力。
审计特征具有独立性、权威性、公正性,具体如下:1、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也是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2、权威性,是保证有效行使审计权的必要条件;3、公正性,反映了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事前审计具有特征包括:1、前瞻性,对未发生经济事项前期行为的评价和提示;2、模糊性,难以测定、描述和预见各种因素;3、权变性,即事前审计行为的应变性;4、规范性,即事前审计对未发生经济事项的约束性。
事后审计是对预算、计划完成情况有关的经济业务活动和会计资料所进行的审计,即是在经济业务发生以后所进行的审计。由于事后审计一般是在结账后或经济活动取得成果以后进行的,审计资料齐全,因而监督作用较明显。
事前审计是在被审单位经济业务发生之前,对其财政预算,或经济发展计划、财务收支计划、经济合同、活动方案、决策等是否符合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是否可行和有效所进行的审核、稽查。
国家审计的作用为:1、监督国家政策实施;2、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证经济健康发展;3、维护财经法纪,加强廉政建设;4、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维护所有者等的合法权益;5、指导、监督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
国家审计的特点有:1、独立性强,如审计机构单独设置等;2、强制性大,被审计单位须无条件接受审计机关监督检查;3、权威性高,《审计法》是国家法律;4、综合性广,国家审计的监督面广,监督层次也广。
国家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执行政府预算收支的情况和会计资料实施检查审核、监督的专门性活动。国家审计机关除专门的审计机关外,还包括财政、税务、海关、人民银行或专业银行等专业审计机关。
初次审计的特点包括:1、初次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对审计单位进行详细的预备性调查;2、在实际审计过程中仍然可能发现新问题,需要迅速修改审计计划或实施内容;3、初次审计必须指出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缺点,提出改进意见,供企业整顿管理体制之用。
初次审计是审计机构对被审单位进行的第一次审计。在初次审计中,由于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各方面的情况不了解,所以需要对有关业务、财务、会计等管理情况和内部控制进行比较详细的预备性调查等。
IT审计计划分为基本计划和详细计划。基本计划是一个审计年度内相关IT审计活动的计划,是对整个IT审计年度的活动指引方针。详细计划针对具体项目进行规划,主要包括审计对象、目的、审计流程、审计要点等内容。
审计失败是注册会计师未能遵循独立审计执业准则,在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下,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是否造成审计失败的决定性因素是审计人员的执业行为,但被审计单位的财报情况和内控状况也会间接地与审计失败相关联。
审计证据的特性包括充分性和适当性。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主要与注册会计师确定的样本量有关;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也就是在支持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相关认定,或发现其中存在错报方面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
审计证据是审计意见的支柱,是审计人员形成审计结论的基础,是评价审计事项的事实根据,也是解除或追究被审计人经济责任的依据,在控制审计工作质量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