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审计准则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制定的一套国际专业审计标准,是专门用于规管财务审计操作的准则。国际审计准则的基本内容包括一般准则、外勤工作准则、报告准则。
1、接受业务委托,注册会计师应与客户就审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2、计划审计工作;3、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4、应对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应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和进一步的审计程序;5、编制审计报告。
财务审计工作的内容具体如下:1、接受业务委托;2、计划审计工作;3、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4、应对重大错报风险;5、形成适当的审计意见并出具相关的审计报告。
CPA考试中的审计科目难度较高,考生可以选择难度相对较低的如《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或《经济法》科目进行搭配;考生在有一定自信心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难度相对较高的《会计》科目进行搭配。
注会审计是注册会计师专业阶段考试中的《审计》科目考试,《审计》科目考试主要涉及对财务报表审计基本原理、财务报表审计测试流程、审计工作的完成与审计报告、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等内容的考查。
审计要考注会,注会即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包含《审计》科目的考试,且注册会计师资格实质上是审计行业应取得的一项高级资格,因此服务于审计行业的审计人员应当通过参加注会考试并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农村财务审计的特点包括:1、多渠道进行集资;2、以市场调节为主;3、承包经营;4、收益利润分配内容的复杂性;5、农业生产季节性;6、审计对象是财务收支活动。
民间审计产生的责任包括被审计单位责任和注册会计师责任。被审计单位责任是对其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负责;注册会计师责任是会计师事务所因注册会计师导致审计报告的使用者遭受损失而应当承担的责任。
1、计划阶段,会计师事务所在决定接受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委过后,应指导具体审计计划的制定;2、实施阶段,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识别重大错报风险,做好评估应对;3、完成阶段,出具审计报告和建立审计档案。
存货舞弊审计的程序如下:1、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确定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并证明所选审计策略的恰当性;2、存货盘点,合理、周密安排盘点计划并谨慎地予以执行;3、存货截止测试;4、存货计价测试。
财务报表审计是对被审单位财务报表所进行的审计,其内容主要包括被审单位的各种财务报表是否按照公认的会计原则和统一的会计制度编制,是否遵循一贯性会计原则;被审单位的各种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公正等。
分项审计指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通过将财务报表分项目进行资料搜集的方式并对项目内容的真实性、合理性及可靠性所开展的审查监督活动,是审计工作方式的内容之一,与循环审计相对应。
财经法纪审计的流程包括:1、立案阶段。审计机关应以法律、政策作为衡量标准来考虑是否需要立案;2、查证阶段。搜集整理真实有效、确凿可靠、有充分证明力的审计证据;3、定案阶段。分为结案与处理两个过程。
1、筛选法。筛选出重点赔案和有疑点的赔案,进行重点审计;2、时空地域分析法。充分分析时间、空间、地点等因素,从中找出破绽,发现问题;3、相互印证法。检查赔案活动与其相关的经济活动之间的互相印证。
反审计能力是被审计单位基于避免审计监督和承担审计法律后果的主观故意而衍生出来的影响和危害依法审计的一种社会反应能力,是被审计单位狭隘维权意识的异化表现。
存货截止审计的方法:1、抽查存货盘点日期前后的购货发票与验收报告或入库单;2、审阅验收部门的业务记录。存货截止审计是指存货及其对应的会计科目是否一并计入当年会计报表内。
审计收费是注册会计师在提供审计服务后,向被审计单位收取的用于弥补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付出成本的一定数额的费用。审计费用的支付时间一般在业务约定书中规定,按照惯例,该支付一般发生在全部审计工作完成后。
制度基础审计,是在重点审查内部控制制度各个控制环节的基础上,借以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之处,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源,然后针对这些环节扩大检查范围,而对内部控制制度有效之处,则缩小检查范围的一种审计方法。
具体审计技术是直接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具体审计技术在基本审计技术指导下,直接与审计证据发生关系,因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具体审计技术包括核对法、查阅法、盘点法、函证法、追查法、抽样法等。
并行审计技术是指在应用系统对其业务进行处理时,同时采集审计证据的技术。并行审计技术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产生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已形成了多种并行审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