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经营资产利润率=税后经营利润/平均净经营资产=(税后经营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收入/平均净经营资产)=税后经营利润率×净经营资产周转率。
计算公式为: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税金总额为产品税金及附加与应交增值税之和;平均资产总额为期初与期末资产总计的算术平均值,计算公式为:平均资产总额=(初期资产总额+后期资产总额)÷2。
1、含义区别,购置固定资产后,固定资产买价加上运杂费、安装费等记入固定资产账户组成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净值是固定资产原值减累计折旧后的净额;2、计算公式区别,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的买价+运杂费+安装费+建造费+预定可使用状态发生的全部费用支出;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固定资产原价-计提的累计折旧。
资产总额与权益总额不一定相等。通过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等式,只有负债为零的时候,资产总额与权益总额相等,也就是可以理解为当企业没有负债时,企业资产总额等于所有者权益总额。
总资产周转次数的计算公式为总资产周转次数=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X100%。总资产周转次数也称总资产周转率,是企业在一定时期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与平均资产总额之间的比率
持有待售资产指寿命较长的资产,公司有明确的计划出售该资产,其以较低的账面价值或公允价值列于资产负债表,不收取折旧费用。若非流动资产的账面价值将通过出售而不是使用来收回,则归类为待售资产。该分类也适用于处置组。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计算公式为:资产保值增值率=期末净资产总额/期初净资产总额×100%。资产保值增值率等于100%,为资本保值;资本保值增值率大于100%,为资本增值,反之为资本减值。
在实际账务当中,所有者权益和净资产在一般情形下是相等的。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而净资产=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所以能导出:所有者权益=净资产=资产-负债。
无形资产摊销是当月购入,当月摊销,当月减少的无形资产,当月停止摊销。无形资产摊销可使用的摊销方法为直线法、产量法、年数总和法等。
当月增加的无形资产当月摊销,当月减少的无形资产当月停止摊销。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能够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消耗方式。这些方法包括直线法、产量法等。无法可靠确定其预期消耗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进行摊销。
其他非流动资产包括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应收款、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等科目。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不可以转回。无形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以前期间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等到无形资产实际处置时,才可以转出。
固定资产账面净值(账面净值)=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固定资产原价-计提的累计折旧。其中,固定资产原价是指固定资产取得时付出的成本;累计折旧是指该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转移出去的价值。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是指固定资产的原价与计提的减值准备和计提的累计折旧的差额。影响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因素主要有:固定资产的余额、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净资产利润率计算公式为:净资产利润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其中,平均净资产=(年初净资产+年末净资产)÷2。净资产利润率,是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的百分比。
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一定时期内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
固定资产净残值的计算公式为:1、固定资产净残值=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残值率;2、固定资产净残值=固定资产报废时预计可以收回的残余价值-预计处置费用。
计算公式为:资产总额=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其他资产。资产总额即为企业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总计项,指企业控制、拥有的全部资产。包括长期投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及递延资产、其他长期资产等。
金融资产的定义是指企业或者个人所拥有的所有实际价值资产的对称,比如信用卡存款、现金存款等等这些有实际价值的资产都可称金融资产,那么金融资产的概念是什么?
对于固定资产的计提有很多种折旧方法,会计利润以及纳税差异方面产生的影响不同折旧方法也会不同,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