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审计是由审计署等部门依法对海关总署、各省分署、各直属分关及下属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相关的经济、管理活动的真实性及合法性以及效益和管理绩效进行审查,以加强管理并提高工作效率的监督性经济活动。
审计统计管理包括:1、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归口管理;2、由指定部门具体分管,并且要配备专、兼职人员;3、加强制度管理;4、规范统计调查工作;5、健全统计基础工作;6、实行分析报告制度和保密制度;7、建立奖惩制度。
审计控制的特点:1、审计控制的目标是合规性和效益性;2、审计控制的内容是组织的业务活动;3、审计控制的方式是过程式的,包括事前事中事后;4、审计控制的范围不仅仅是业务活动的结果;5、审计控制的性质是一种重点控制,而不是全面控制。
民间审计是依法成立的民间审计组织接受委托,对被审计者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依法独立进行审计查证和咨询服务的活动,主要由注册会计师、审计师组成的会计、审计咨询组织构成。
前置审计的优点在于:1、有效缩减竣工决算时间,通过降低决算工作的工作量,从而提高项目决算工作的效率;2、提高对建设项目造价审减效果,通过及时发现建设项目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降低建设项目竣工后审减决算造价工作的难度系数。
前置审计是审计人员依法对建设项目进入招投标程序之前,对建设单位执行根据国家基本建设相关法规为基础的审计监督工作。有序开展前置审计工作,有利于提高建设项目的实施效率,一定程度上降低建设项目的开发成本。
行业审计的特点包括:1、系统性,审计组织、审计方案以及审计内容要需要保持系统性;2、层次性,行业审计不仅体现在组织实施上划分层次,更体现在审计重点的层次性;3、集中性,行业审计应根据行业的特点采取不同程度的集中工作才可发挥审计的效力和威力。
行业审计是审计机构对某一行业所属各个企业的财务收支活动及其经济效益所进行的同步并自上而下地开展的重点审计活动。开展行业审计工作,需要坚持以系统论为基础对行业审计的工作进行指导,还应遵守成本效益原则。
现场审计指审计单位进行案头审计后,若税务管理机关仍然存在对企业关联交易转让定价问题的疑问,则对企业各管理部门、车间、仓库进行实地察看,同时审核账册、凭证、合同等有关资料等的一系列审计工作。
委托审计是审计机关将其审计范围内的审计事项委托至另一审计机构进行办理的行为。委托审计在实践中主要可以分为没有隶属关系的审计机关间的委托以及将审计范围内的审计事项由内部审计机构或社会审计组织进行办理的委托。
外部审计指独立于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外的国家审计机构所进行的以及独立执行业务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的审计工作。由于外部审计与被审计单位不存在依附关系,因此外部审计可以确保发挥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弊端审计的方法具体如下:1、观察分析;2、比较分析;3、测算分析;4、检视分析。弊端审计是对一切有意识地或蓄意地侵犯国家经济利益及破坏经济秩序的行为进行的审计。
审计管理包括对审计主体的管理和审计业务的管理。审计主体管理是对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管理。审计业务管理是审计主体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对审计业务活动及其所体现的审计关系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审计项目是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工作计划安排,在一定的条件下,围绕特定的审计对象,为达到既定的审计目标,所承担的具体审计任务。审计项目是审计人员实施审计监督工作的载体,也是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和管理的对象。
审计文书的特征:1、合法性:依法审计是审计监督的基本原则;2、权威性:部分审计文书是以文件的形式制发的,有着法律的权威性;3、保密性:审计文书对有些内容需要在一定的期限或一定的范围内,予以保密。
审计文书是国家审计机关、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社会审计组织的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依照必要的程序和手续,因业务需要而制作的并经领导签发的各类文书的总称,也是审计工作的记录和文字凭证。
定期审计指被审计单位到一定时间点所开展的审计活动,被审计单位按规定所开展的年度审计工作是定期审计的其中一种形式。通过开展定期审计,有助于确保被审计单位经营状况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有利于提高被审计单位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
案头审计是税务审计人员在不进入现场的情况下,通过文件审查方式对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职能或功能进行综合分析,以了解被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内容、方式、收入确认、财务核算以及定价方法等情况的调查工作,是税务审计人员实施现场审计工作的前提。
审计方式是审计主体对审计客体进行审计活动所选择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属于审计方法的组成部分。选择恰当的审计方式开展工作,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工作质量,完善审计工作的流程。
价格审计是以价格及其价格构成要素为对象,以促进企业实现价格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有序开展价格审计工作,可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增收节支以及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