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审计是审计机关在特定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运用问卷调查、开会座谈、专家咨询、群众评议等方法向特定对象和社会群众征询相关的问题或意见建议,从而实现审计目标、客观评价审计事项、完善对策建议的审计方式。
非现场审计是收集、整理被审计对象业务经营管理的数据和资料,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流程进行分析的远程审计程序。非现场审计是现代信息处理和传递方式下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监督方式。
破产审计的重点有:1、复核审计资料,核对“审计账项调整表”;2、对控股联营投资,应对联营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调查;3、落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数额等事项;4、核实收回各项资金的来路和状况等事项。
破产审计是以企业破产法及其相关的司法解释为依据的活动,它运用特定的审计方法,对破产企业的财务、经管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和相关责任进行监督、审查与评价,用以维护债权人、债务人和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审计机关的职责包括:1、对有关单位的规定事项进行审计监督,包含对各级财政收支以及审计署对中央银行的财务收支等事项进行审计监督;2、对内部审计的指导和监督,审计机关主要负责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监督工作以及社会审计机构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工作。
审计机关的任务是对相关单位的财政以及财务收支活动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是指依照国家法律规定设立的、代表国家行使审计监督职权的国家机关,泛指国家各级审计机关。
审计机关是指依照国家法律规定设立的、代表国家行使审计监督职权的国家机关,泛指国家各级审计机关。审计机关是审计制度的核心,是各级政府用以实行财政经济管理和监督的常设机构。
存货审计指对存货增减变动及结存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正确性进行的审计。存货审计工作直接影响着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的客观反映,对于揭示被审计单位存货业务中的差错弊端、保护存货的安全完整等具有重要意义。
规避审计风险可以:1、从理念层面规避审计风险;2、从约束机制层面规避审计风险;3、从实施层面规避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指会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决策审计是审计机关对接受政府资助的某一重大项目在其经济决策付诸实施之前所依法进行的审核工作,决策审计的目的是为有关管理当局最终确认或否决该项决策提供依据。
审计软件是用于审查电算化系统或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而编写的各种计算机程序。广义上讲,审计软件是用于帮助完成审计工作的各种软件工具,通常可以用来执行一系列的基本审计工作,包括检查数据、测试及执行计算等。
审计手续是执行审计任务并取得审计证据过程中的手段。审计手续分为常规审计手续和其他审计手续。常规审计手续是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的场合下通常应使用的审计手续。其他审计手续是按照当时具体情况有必要使用的手续。
审计主体是在审计活动中主动实施审计行为、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审计机构及其审计人员。审计主体贯穿着审计信息产生过程的始终,对审计信息质量起着决定作用,是制约审计信息质量的第一因素。
审计方案是审计部门对整个审计过程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步骤预先安排的一种工作计划。审计方案包括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和重点、审计依据、审计步骤、审计形式、审计组织分工与配合和时间进度,以及其他应注意的审计事项。
审计资源是为了实现审计目标所需要的基础性条件的总称。广义的审计资源,是审计机关拥有或能够支配的,服务于审计执法的人力、财物、方法技术、信息情报等各种资源的总和。狭义审计资源主要指审计人力资源。
后续审计的意义体现在:1、提高审计质量,后续审计是确保审计效果的重要措施;2、改善生产经营管理,内审人员应督促管理者更好地工作;3、实施后续审计,验证正确的审计意见和审计结论将增强审计人员的工作信心。
后续审计的特点有:1、通常由国家审计实施;2、后续审计的重点一般在审计结论和决定所涉及的范围内;3、涉及时间从审计结论和决定通知被审单位执行起至后续审计开始止;4、后续审计的程序和方法有更强的针对性。
后续审计是在审计报告发出后相隔一定时间内,内部审计人员为了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和建议,是否已经采取了适当的纠正行动并取得预期的效果而实施的跟踪审计。后续审计的目的主要是确保对内部审计报告中提出的审计结果采取合适的行动。
网络审计是审计人员基于互联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专门的方法,通过人机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及其本身的合规性、可靠性和有效性以及基于网络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远程审计。
审计职责是指审计人员在其执行的审计业务及出具的审计报告时所应该要承担的责任。审计职责与审计目标密切相关,审计目标决定审计职责,而审计职责在于运用恰当的审计技术和方法以提高审计目标实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