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过程是审计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中,审计人员所采取的系统性工作步骤。审计过程大致包括接受业务委托、计划审计工作、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完成审计工作和编制审计报告五个阶段。
审计市场指审计市场主体、审计市场客体和审计市场交易过程之间的集合体,是作为有效而合理地配置审计资源的方式之一,即在审计市场中供需双方在一定价格水平下进行交易行为,并由此构成对应的经济责任关系。
宏观审计是指社会主义国家审计机关对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财政经济活动所开展的审查监督工作,是“微观审计”的对称。宏观审计工作作为我国审计监督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有利于加强我国的宏观控制和管理。
渠道审计是企业对自己的销售网络进行考察、评估,以发现问题进行调整所进行的审计,是评估渠道转型效果成功与否的必要环节和有利工具,更多地表现为对经销商、代理商、加盟商进行考核、奖惩。
经济审计是审计机关及其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有关资源利用方面的活动就其有效性所实施的审查监督行为。经济审计有利于促进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管理体系的完善以及确保被审计单位经济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国际审计是对国际间经济活动的财务状况及其效益所进行的审核与稽察行为,也包含从国际环境对审计思想、审计方法和审计准则等所进行的学术研究。包括跨国公司内部及外部审计、审汁方法技术的国际化、国际审计标准等。
公安审计是由公安审计部门或审计人员依法开展的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公安审计的目的在于为公安机关增加价值,提高公安机关的运作效率。公安审计在公安机关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绿色审计是环境管理的工具,绿色审计对与环境有关的组织、管理和设备的业绩进行系统、有说服力、定期、客观的评价,通过有助于环境管理控制及有助于对公司有关环境规范方面的政策鉴证等手段,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标。
审计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从事经济监督和经济证明性质的管理活动而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含审计物质文化、审计制度文化和审计精神文化三个层面。
审计假定指对审计工作及其所涉及的方面所作的合乎逻辑的说明或推理。审计假定以客观现象为依据,一般无须证实,在提出反证之前就认为这个假定有效。离开了审计假定,各项审计工作就无法开展,审计成果也难以评价。
审计调整是对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要或重大审计差异进行的调整,在审计工作底稿中通常以会计分录的形式反映为审计差异调整事项,并需要汇总为审计差异调整表一并反映。
审计结论是审计机构在审计文件中提出的应由被审计单位执行的审计建议和审计意见或决定,也是在审计工作结束时,审计人员根据收集的大量审计证据而对被审计单位或事项作出的最后论断。
管理审计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管理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及评价并深入分析的一项生产监督活动,其目的在于提高被审计单位的资源配置的效率,是现代审计中所衍生的一种新型审计模式。
资产审计是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递延资产以及其他资产等相关项目所开展的审查监督活动,目标是检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各项资产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
1、清算活动前须有合法合规的立项批文;2、应对被审计单位债权债务清算偿付行为登报公告;3、应确认清算资产计价和分配方案;4、应将会计报表及财产清册移交委员会;5、由编制清算期资产负债表和财产分配表。
补充审计是被审计单位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或上市后在证券市场再筹资时聘请具有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按中国独立审计准则对其依据中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信息披露规范编制的法定财务报告所进行的审计工作。
任意审计是被审计单位根据需要而自愿委托审计机关所进行的审计,一般指“社会审计”。在任意审计中,民间审计组织接受委托人的委托,按委托人的要求进行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应企业自身的委托所进行的审计也属任意审计。
授权审计是国家审计的上级审计机关将其职责范围内的一些审计事项,依据法律规定,授权下级审计机关实施的审计方式。从审计机关内部审计工作的角度看,授权审计属于行政授权,也是一种行政执法行为。
审计成本分为广义审计成本和狭义审计成本。广义审计成本是社会管理成本的组成部分,即政府(财政)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用于审计支出费用的总和;狭义审计成本是完成一定数量的审计项目所支出人力、物力、财力费用总和。
审计档案是审计机关在进行审计监督或审计调查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审计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