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审计的特点是审计对象已经成为历史事实,审计范围全面,并有一定监督性。事后审计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较大,具有事实客观、证据确凿、结论准确的特性,使得事后审计适用范围十分广泛。
债权审计是对企业债权的增减变动和结存余额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合法性进行的审计。通过对债权的审查,有利于保证企业严格遵守结算纪律,正确执行经营方针和销售政策,及时收回债权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审计意见是审计师在完成审计工作后,对于鉴证对象是否符合鉴证标准而发表的意见。对于财务报表审计而言,则是对财务报表是否已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编制,以及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的公允,反映了被审计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发表意见。
审计范围是针对特定审计对象所开展的审计实践活动在空间上所达到的广度,一般要依据不同的审计对象和审计目标来确定。审计人员依据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结果确定审计范围。
现金审计的方法具体如下:1、了解现金内部控制制度;2、抽取并审查收款凭证;3、抽取并审查付款凭证;4、评价现金内部控制制度;5、核对现金明细账与总账的金额是否相符,如不相符,应查明原因,并作出记录或适当调整;6、盘点库存现金。
审计环境是能够影响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改善审计环境,可以通过审计执法过程的透明化、完善审计法律体系、提高审计执法质量、深化舞弊审计工作的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实现。
审计假设的意义包括:1、审计假设是审计理论的重要内容;2、审计假设是指导审计实务的理论基础;3、审计假设是确定审计人员责任的重要依据。审计假设的实质是关于审计的科学猜测或设想。
审计假设是根据已经获得的审计经验和已知的事实,并以已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对审计事物所产生的原因及其运动规律所作出推测性的解释,审计假设的实质是关于审计的科学猜测或设想。
纳税审计指对企业的纳税业务所实施的审计工作,主要审查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包括税款计算是否正确,计税依据是否合法,是否按期缴纳等。纳税审计的工作程序包括审计的准备工作、与有关部门沟通情况等。
审计是对相关的资料作出证据搜集及分析,以评估企业财务状况,然后就资料及一般公认准则之间的相关程度作出结论及报告的行为,其本质上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审计的基本要素包括审计主体、审计客体以及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
根据《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中对审计风险的定义,审计风险是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主要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以及检查风险。
审计文化的特征包括:1、审计文化属于管理类文化;2、审计文化是一种制度文化;3、审计文化的结构以精神元素为主;4、审计文化具有明显的历史和地域特点;5、审计文化是发展中的文化;6、审计文化与其它文化在内容上具有交叉性。
人本审计是以人及人的行为为中心、为根本的审计工作。开展人本审计有利于促进党政领导干部守法守规守纪尽责,逐步推进审计管理、审计行为、审计技术方法的制度化、科学化,全面提高各部门的依法审计和依法管理能力。
审计评价是审计机关按照确定的审计目标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活动及其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分析判断并发表审计意见的行为,也是审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计职能是审计能够完成任务且发挥作用的内在功能。审计职能是审计自身固有的功能,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关系的变化、审计对象范围的扩大以及人类对经济活动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加深和扩展。
审计客体指接受审计工作人员审计的经济责任承担者和履行者,一般指被审计单位,主要包括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财政金融机构以及企业事业组织等单位机构。
审计对象是审计所要考察的客体对象,即被审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和作为提供该项经济活动信息载体的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通过正确认识审计的对象,有利于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概念的正确理解...
审计责任是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所应负的责任,主要包括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法律责任和审计职业责任。审计责任与会计责任相对应,两者的联系在于工作目标的一致性以及客观基础的同一性。
收益审计是审计人员为判断收益项目真实性、正确性所进行的审计活动,收益审计的目的在于通过检查收益项目是否按照权责发生制正确记录,以验证收益计算是否真实以及时间的归属是否恰当。
期末审计是在决算日或其前后以及在审计报告编制前所办理的审计业务的总称,与期中审计相对应。期末审计的内容包括余额检查以及对一部分会计事项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