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付利润审计是对未付利润的提取和支付的会计处理的审查。未付利润审计目标包括确定未付利润的记录是否完整、确定未付利润的年末余额是否正确,以及确定未付利润在会计报表上的披露是否充分。
涉外税务审计对象指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和扣缴义务的行为及其可供查证的记录资料,其中主要包括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财务核算资料以及纳税申报表、申报附列资料等纳税申报资料。
调查审计的特点在于其审计目标单一且所使用的程序办法较灵活,可以有效降低审计工作所发生的成本,然而由于调查审计工作的程序简单,导致其无法保证审计结论的可靠性。
调查审计是以调查形式对被审计单位某项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合法性以及有效性所开展的审计监督活动,是加强对党和国家经济工作中心服务宏观控制和管理的一项有效措施。
初步能源审计是通过对现场和现有历史统计资料的了解,对企业能源使用情况所开展一般性的审计调查活动。开展初步能源审计工作,有利于及时发现被审计单位能源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降低被审计单位的能源利用成本。
材料采购审计对被审计单位材料采购计划及合同的合法合理性、凭证手续的完整性以及材料采购成本计算的正确性所开展的审计监督工作。包括审查采购计划及合同是否合理合规、验收凭证手续是否健全以及采购成本是否按实际成本计价等。
税收审计是对税务机关执行税收法规、税收政策、履行税收征收管理职责和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按照税法进行审查,维护国家法律,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一种监督手段。包括对税种、税目、税率、征税对象、计税依据、减税免税等税收要素执行情况和征管工作的审计。
目标成本审计是企业在一定期间内,以一定的价格和谋求的利润为前提制定的成本的审计。程序包括了解产品成本内部控制情况、取得或编制产品成本分析表、对企业成本会计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试查以及对产成品与在产品的成本进行抽查。
经济审计的目的包括:1、是否有效利用资源;2、是否充分发挥积极性;3、经济决策是否正确;4、人力、物力、财力是否取得经济效果;5、是否占用和消耗劳动少,且在产品数量与质量方面提高了经济效益;6、监督与管理组织是否健全。
局部审计的优点是时间短、耗费少,能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达到预定的目标;但局部审计的缺点是容易遗漏问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要根据审计对象和审计目标的不同,合理从局部审计和全面审计中做出选择。
保证服务(审计)的特点包括:1、以决策信息为服务对象;2、以用户为核心;3、保证服务的目的是改善信息的质量;4、审计师执行保证服务时保持独立性;5、需要审计师的职业判断;6、保证服务不以报告为导向。
保证服务(审计)是审计师对保证对象信息提出结论,以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保证对象信息信任程度的一种业务。其中,保证对象信息是对保证对象按照标准进行评估和计量的结果,也是将标准应用于保证对象所产生的信息。
事前审计的操作要点:1、确定审计项目,找出矛盾、揭示规律、进而推广;2、要选派优秀审计人才;3、拟定审计工作方案,编制依据要详尽,具体实施步骤要做到紧凑、合理;4、实施审计工作方案;5、监督审计裁决的执行。
结算业务审计是对金融机构组织结算、完成转账结算任务以及执行结算纪律等事项所开展的审查监督活动。有利于促进被审计单位对国家金融法规以及结算规章制度的认真贯彻,也有助于提高被审计单位结算业务的效率。
借款合同审计是对建设银行与贷款单位所签借款合同的合法性、合规性以及安全性所开展的审查监督活动。借款合同审计的内容可以分为合同条件审计、合同内容审计以及借款合同责任审计。
应付债券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依照法定程序发行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具有一定价值的证券所开展的审计监督活动,审计单位在开展应付债券的审计工作时,应当依据债券的特性来确定应付债券的审计范围。
研究式审计紧密联系审计实际,结合审计项目的特点,进行实用性理论研究,真正使理论研究成为推动审计工作的动力。研究式审计深入审计项目进行实地理论研究,为推进理论研究工作提供有力的实践支撑。
研究式审计是在开展审计工作的同时运用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展开审计课题研究,促进理论研究与审计实践紧密结合,透过现象研究本质,把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共同推向新的高度,最终提升审计的研究成果和工作成效。
环境绩效审计是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责任进行监督和评价,以实现对受托责任履行过程进行控制的一种活动。
合同审计的主要方法包括:1、询问法;2、流程图法;3、测试表法;4、现场观察;5、历史分析法;6、环境分析法。合同审计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终止过程及合同管理进行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