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资产审计的目标:1、实在性:即会计资料的资产记录有实物支持;2、安全性:长期资产变动的依据全部合法、有效;3、准确性:长期资产价值计算合理、正确;4、合法性:长期资产取得、使用等过程须依法进行。
保险理论是将审计看成降低风险的活动的理论,理论认为审计是一个把财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风险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之下的过程。保险理论的立论依托于信息风险的存在,信息风险是指制定经营风险决策所依赖的信息不正确的可能性。
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1、道德素质,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正义之心;2、一定的业务知识和能力;3、职业敏感,能从蛛丝马迹中发现问题;4、高度的综合判断能力;5、沟通协调能力;6、良好的文字综合能力。
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最终成果体现,具有法定证明效力。
审计计划的审核包括对总体审计计划的审核以及对具体审计计划的审核。总体审计计划的审核包括审计目的、范围、重点领域恰当性等内容。而具体审计计划的审核包括审计程序能否达到目标,审计程序适应性等内容。
应收票据审计目标包括:1、确定应收票据是否存在;2、确定应收票据是否归被审计单位所有;3、确定应收票据增减变动的记录是否完整;4、确定应收票据是否有效,可否收回;5、确定应收票据年末余额是否正确;6、确定应收票据在会计报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
盈余公积审计目标:1、确定记录的盈余公积是否存在;2、确定应当记录的盈余公积是否均已记录等等;3、确定盈余公积在财务报表中金额是否恰当等等;4、确定盈余公积是否按规定在财报中恰当列报。
内部审计职能指内部审计本身所固有的内在功能,随着审计目标的变化而变化,主要用于反映出内部审计的本质并为实现审计目标服务。内部审计职能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企业进行价值管理、对企业信息系统的审计等。
内部审计控制指由单位内部审计部门所进行的控制,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实施内部审计控制应保持审计独立性以及确保审计监督及时性,保证内、外部审计的时效性一致,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还需加强对子公司等的审计监督。
内部审计人员指在部门、单位内部审计机构从事审计事务的人员,以及在部门、单位内设置的专职从事审计事务的人员,作为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在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基础上同时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内部审计风险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强调内部审计风险意识的行为上,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质量,规范内部审计工作,同时也更好发挥内部审计在现代信息社会条件下对于宏观调控工作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强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并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内部审计风险是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弊端和漏洞时,内部审计人员认为财务报告是合法、公允以及经营管理是健全有效的,并因此提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的可能性,其实质在于审计风险的产生是客观的存在和主观的努力的结合。
内部审计准则是各类企业、各级政府机关以及其他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所应遵循的原则,是衡量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尺度和准绳,对于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促进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本审计技术是在审核检查时必须采用的并能用来直接收集重要审计证据的技术,与辅助审计技术相对应。基本审计技术一般包括审计抽样技术、分析性复核技术、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技术、审阅法、盘存法、函证法、观察法和鉴定法等内容。
审计规划方法是对全部审计活动或具体审计项目进行合理组织和安排时所采用的各种措施和手段,其目的在于确定审计目标以及合理分配各种审计资源,以保证审计工作经济而有效地进行。
审计战略方法是决定审计全局,对审计活动起着筹划和指导作用的方针、政策、方法和手段的总称。审计战略方法的发展包括账项基础审计方法、制度基础审计方法、风险基础审计方法以及经营风险基础审计方法四个阶段。
辅助审计技术是相对基本审计技术而言的,为收集重要审计证据提供线索或是收集重要证据以外的补充证据而采用的一项审计技术。辅助审计技术的内容主要包括分析性复核法、推理法、询问法以及调节法。
内部审计管理指内部审计机构对审计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活动,主要包括内部审计行政管理和内部审计业务管理。考虑项目审计的收益和其成本之间的投入和产出关系是内部审计管理的核心内容。
内部审计评价是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的结果,对被审计单位或审计对象所作出的综合性评估与鉴定,并且借以判定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及预防措施的一系列活动。
审计口头证据是被审计单位职员或其他有关人员对注册会计师的提问做口头答复所形成的一类证据。口头证据有时可以提供有价值的线索,便于取得更为可靠的审计证据,提高审计的效率,并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佐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