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审计指审计单位进行案头审计后,若税务管理机关仍然存在对企业关联交易转让定价问题的疑问,则对企业各管理部门、车间、仓库进行实地察看,同时审核账册、凭证、合同等有关资料等的一系列审计工作。
委托审计是审计机关将其审计范围内的审计事项委托至另一审计机构进行办理的行为。委托审计在实践中主要可以分为没有隶属关系的审计机关间的委托以及将审计范围内的审计事项由内部审计机构或社会审计组织进行办理的委托。
外部审计指独立于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外的国家审计机构所进行的以及独立执行业务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的审计工作。由于外部审计与被审计单位不存在依附关系,因此外部审计可以确保发挥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弊端审计的方法具体如下:1、观察分析;2、比较分析;3、测算分析;4、检视分析。弊端审计是对一切有意识地或蓄意地侵犯国家经济利益及破坏经济秩序的行为进行的审计。
审计管理包括对审计主体的管理和审计业务的管理。审计主体管理是对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管理。审计业务管理是审计主体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对审计业务活动及其所体现的审计关系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审计项目是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工作计划安排,在一定的条件下,围绕特定的审计对象,为达到既定的审计目标,所承担的具体审计任务。审计项目是审计人员实施审计监督工作的载体,也是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和管理的对象。
审计文书的特征:1、合法性:依法审计是审计监督的基本原则;2、权威性:部分审计文书是以文件的形式制发的,有着法律的权威性;3、保密性:审计文书对有些内容需要在一定的期限或一定的范围内,予以保密。
审计文书是国家审计机关、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社会审计组织的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依照必要的程序和手续,因业务需要而制作的并经领导签发的各类文书的总称,也是审计工作的记录和文字凭证。
定期审计指被审计单位到一定时间点所开展的审计活动,被审计单位按规定所开展的年度审计工作是定期审计的其中一种形式。通过开展定期审计,有助于确保被审计单位经营状况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有利于提高被审计单位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
案头审计是税务审计人员在不进入现场的情况下,通过文件审查方式对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职能或功能进行综合分析,以了解被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内容、方式、收入确认、财务核算以及定价方法等情况的调查工作,是税务审计人员实施现场审计工作的前提。
审计方式是审计主体对审计客体进行审计活动所选择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属于审计方法的组成部分。选择恰当的审计方式开展工作,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工作质量,完善审计工作的流程。
价格审计是以价格及其价格构成要素为对象,以促进企业实现价格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有序开展价格审计工作,可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增收节支以及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损益审计是指对企业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费用、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利润、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所得税等会计项目所进行的审计工作。其中损益审计的内容主要可以概括为收入审计和成本费用审计。
审计公告原则主要包括:1、真实性原则;2、谨慎性原则;3、准确性原则;4、保密性原则。审计公告是审计机关对审计管辖范围内重要审计事项内容、审计程序等事项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并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的行为。
审计公告是审计机关对审计管辖范围内重要审计事项的内容、审计程序、过程、结果等事项采用适当方式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并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的行为。开展审计公告工作,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结果的质量。
审计合谋指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告的审计过程中,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迎合被审计单位进行财务造假,作出虚假证明或虚伪陈述,同时欺骗审计委托人和社会公众并最终导致审计信息失真的行为。
审计依据是据以作出审计结论、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的客观尺度,是查明审计客体的行为规范。审计依据具有层次性、相关性、地域性以及时效性的特点。选择准确可靠的审计依据,能完善审计工作流程和提高工作结果质量。
采购审计是对从采购规划到合同管理的整个采购过程所进行的系统审查活动,其目的是找出可供本项目其他采购合同或实施组织内其他项目借鉴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从而改善企业内部的采购管理。
审计统计的作用:1、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更好地指导审计工作的开展;2、通过审计统计监督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3、促进政府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为政府实行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审计统计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整理审计活动中的各种数据资料,以便真实反映审计工作的成果、发展变化和探索审计工作规律的重要手段,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统计工作水平的高低可以直接关系到审计成果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