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导向审计的程序包括:1、实施分析性程序,通过确定重要性标准并初步评价可接受审计风险和固有风险,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结构和评价控制风险;2、依据审计风险模型确定及检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水平,从而制定审计总体计划和具体计划。
风险导向型审计是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职业判断,评价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控制并确定剩余风险,然后执行追加审计程序将剩余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的审计活动。
电算化审计是独立审计人员通过电算化信息系统对特定经济实体电算化的可计量的信息证据进行客观的收集和评价,以确定信息与既定标准的符合程度并向利害关系人报告的一个系统过程。
1、全面管理:有效的质量管理,应是对审计系统的全面管理,要从根本上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2、连续管理:审计的质量管理必须是贯穿审计过程始终的管理,是一种连续的、不可间断的管理;3、及时管理:在审计质量全面、连续的管理中,必须充分体现其及时性。
管理审计的方法主要包括:1、调查表法;2、流程图法;3、组织系统图法;4、金额法;5、评分法;6、审计调查。管理审计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经济管理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及评价并深入剖析的一种审计监督活动。
会计制度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制度制定的完善性及其执行的合理性所开展的审查监督活动。有序开展会计制度审计工作,有助于审计单位揭露违反制度危害的社会主义经济的非法活动,维护会计制度的完整性等。
会计账簿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账簿的组织活动及其反映经济业务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完整性所开展的审查监督活动。有序开展会计账簿审计,有利于确保被审计单位会计账簿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纳税申报审计的目标包括:1、审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漏报或隐瞒不报的应税项目;2、审查被审计单位申报纳税额的真实性以及是否存在减少纳税申报收入额的行为;3、审查被审计单位纳税申报金额的计算是否正确。
纳税申报审计是对纳税人向税务机关报送的纳税申报资料就其真实性、完整性及实际征纳税工作的正确性进行监督所实施的审计行为。开展纳税申报审计工作,需要重点审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未明确纳税的临时经营收入等。
审计承诺制度是审计机关在依法实施审计工作时,要求被审计单位积极、真实、全面提供会计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并对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作出书面承诺意见以明确审计机关或审计组和被审单位之间责任关系的程序性制度,以审计相关法律作为基础应用。
委托审计类型主要包括:1、是没有隶属关系的审计机关间的委托,主要用于办理某一审计事项以及与事项相关的调查及核实工作;2、将审计范围内的审计事项由内部审计机构或社会审计组织进行办理的委托,主要用于对审计事项进行审定并作出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
财政收支审计是审计机关依照《宪法》和《审计法》对政府公共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所实施的审计监督。根据我国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和审计机关的组织体系,财政收支审计包括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下级政府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以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
部门和单位审计是由本部门和本单位内部专职的审计组织,对系统内和单位内所实施的审计。部门和单位审计属于内部审计,可以进一步分为部门审计和单位审计。
1、是完善政府财政预算管理体系的需要;2、是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3、是加强财政管理的现实需要;4、是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需要;5、有利于强化审计监督;6、有利于促进廉政建设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本级预算执行审计是财政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审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对本级政府主管财政预算执行的机关或其他机构,筹集、分配财政资金的活动和预算收支任务完成情况的真实性等所进行的审计监督。
无形资产审计的目标有:1、确定无形资产的存在;2、确定无形资产是否归被审计单位所有;3、确定增减变动等的记录是否完整;4、确定摊销政策恰当性;5、确定年末余额是否正确;6、确定无形资产的披露是否恰当。
财务管理审计是一种制度审计,即审查被审计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完善、是否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审计又是一种经济效益审计,即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管理效益进行核实、评价,促使被审计单位全面提高财务效益。
审计管理方法有:1、制度管理:即实行严格的制度管理;2、目标管理:是制定出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而进行组织等工作的管理方法;3、系统管理方法:是从审计活动整体系统出发,求得优化的整体目标效应的综合方法。
1、审计通知:包括审计通知书、授权审计通知书等;2、审计管理文书:包括审计业务文稿、审计工作方案等;3、审计报告:包括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4、审计结论文书:包括审计结论、审计处理决定等。
1、工资成本:基本工资及酬金等;2、公务成本:办公费用、外事费等;3、业务成本:租赁费、咨询费等;4、购置成本:办公用房、职工宿舍等;5、社会保障成本:公费医疗费等;6、其他成本:不可预见的各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