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基础审计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1、审计风险评估;2、分析性测试;3、控制测试;4、交易业务实质性测试;5、余额细节测试。风险基础审计是一种以量化的风险水平为重点,在确定的风险水平基础上决定实质性测试的程度和范围的审计模式。
不定期审计的类型包括审计机关所进行的专题审计、专案审计和突击审计等审计方式。不定期审计是审计时间不固定或审计工作人员不按规定的周期开展审计工作,而是根据内部审计的需要随时进行的审计活动。
不定期审计是审计时间不固定或审计工作人员不按规定的周期开展审计工作,而是根据内部审计的需要随时进行的审计活动。不定期审计主要适用于了解和评价被审计单位某一项或某一阶段的情况,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审计按不同分类方式,可分为1、报送审计和就地审计;2、授权、委托以及联合审计;3、强制和随意审计;4、预告和突击审计;5、预告和事中审计、事后审计;6、手工操作和计算机审计;7、全部和局部审计。
内控制度审计的作用主要包括:1、有利于确定合理的审计程序并提高审计工作效率;2、有助于确定审计程序的实施程度以及突出审计工作的重点;3、有助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4、有助于将审计重心由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进行转变。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是以内部控制为对象,在评审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决定被抽查会计资料的内容、范围和程序,以进行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的一项科学的审计方法。
管理部门审计是通过对被审计管理部门应承担的任务和所存在的问题、自身职能的履行状况,以及管理人员素质等事项所进行的审计工作,是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控制风险的一种审计活动。
资本公积审计的方法包括:1、合法性测试,指审查企业资本公积的形成、使用过程和期末余额余额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是否按内部控制的要求经企业董事会授权合理使用;2、公允性测试,指审查资本公积的形成、使用过程和期末账面余额的合理性及可靠性。
资本公积审计是对企业按规定取得的资本公积金所进行的审计工作,其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资本溢价信息的审查、对资产价值重估工作的审查、对被审计单位接受捐赠资产行为的审查以及对被审计单位外币资本折算差额的审查。
直接费用审计是对企业为进行产品生产而发生的各项直接费用的真实性、正确性、合理性及合法性所进行的审计工作,是产品成本审计的重点以及产品成本审计的基础。直接费用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直接材料的审计、对直接人工的审计以及对制造费用的审计。
专项基金审计的方法主要包括:1、通过资金平衡表和专项基金明细账对总账上的有关科目和计划指标进行核对;2、对照专项基金管理制度并检查有关各项原则的执行情况;3、审查专项基金明细账及其原始票据核实企业业务的真实性与合规性。
专项基金审计也称为专用基金审计,是相关审计组织及审计人员对根据规定提取或拨出的有特定用途的某项资金所进行的审计工作。专项基金审计主要审查企业设备更新基金、改造或维修基金、发展基金、职工福利基金等事项。
专项资产审计的目的在于监督企业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制度,保证专项资产的安全完整和合理使用,从而不断提高相关单位对专项资产的使用效果。专项资产审计指检查企业的专项资产和专项基金占有方面的审计。
损益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1、收入审计,包含产品销售审计以及其他销售收入审计等审计工作;2、成本费用审计,包含对制造成本的审计、期间费用的审计以及其他各项支出的审计等审计工作。
审计意见书是审计机关在审定审计报告后,向被审计单位和有关单位出具的对审计事项作出评价的结论性审计文书,对审计工作具有评价与证明以及对情节显著轻微的违纪行为具有纠正和教育的作用。
审计公告的内容主要包括:1、审计涉及相关法律法规;2、审计工作计划;3、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有关事项;4、审计结果公告;5、按照地方党委政府、上级审计机关要求应予公告的内容。
审计依据的特点主要包括:1、权威性;2、层次性;3、地域性;4、时效性;5、相关性。审计依据是据以作出审计结论、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的客观尺度,是查明审计客体的行为规范。
1、根据审计依据来源渠道分为外部制定的审计依据和内部制定的审计依据;2、按审计依据性质内容分为法律法规审计依据、规章制度审计依据等;3、按照审计依据衡量对象分为财务审计依据和经济效益审计依据。
财政管理审计是审计人员对地方政府及财政税务机关等有关职能机关,在处理财政分配关系活动中的一系列决策、规定、计划和组织、协调、指挥、监督行为及其效果所实施的审计活动。
包装物审计是对企业包装物的收入、发出、使用、摊销,维修、报废以及账务处理等事项所进行的审计活动,主要适用于对各类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物资供销企业的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