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审计指审计机关对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企业财务收支活动实施监督的行为。开展国有资产的审计工作,需要审计人员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认真审查企业履行法规和执行程序的情况,并关注各项主要环节。
内部审计学是研究和阐述内部审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内容的学科。内部审计学所研究内容有:1、内部审计概念、性质等;2、产生和发展历史;3、原则或标准;4、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5、工作程序和方法等。
管理舞弊导向审计是审计人员以管理舞弊为审计重点,以识别、评价管理舞弊风险为审计工作切入点,然后根据各种不同复杂程度的高风险审计领域确定审计具体对象并开展审计工作的一种多维审计技术方法。
管理过程审计是以计划、组织、决策和控制等管理职能为对象的一种经济效益审计,属于管理审计的内容之一。管理审计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经济管理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及评价并深入剖析的一种审计监督活动。
管理审计主要包括:1、内向型管理审计;2、外向型管理审计。管理审计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经济管理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及评价并深入剖析的一种审计监督活动,其目的是提高被审计单位的资源配置效率。
营业外收支审计是相关审计机关及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各项营业外收支所进行的审查活动,主要用于查明营业外收支业务、金额及其账务处理的正确性和合法性。营业外收支是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联系的各项收支。
银行借款审计是审计机关和人员依法对企业从银行借入的各种款项及其运用情况的真实性和合规性进行的审查、监督行为。银行借款仍是我国多数企业为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筹集所需资金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
营业成本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1、查明营业成本是否与营业收入相配比;2、核实营业成本的计算是否正确以及前后期的计算方法是否一致;3、对于采用计划成本或定额成本核算的企业应查明结转成本时,是否将计划成本或定额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审计软件通常可用于执行下列工作:1、检查数据;2、测试及执行计算;3、比较不同数据文件相应数据;4、打印审计样本;5、汇总数据,分析工作;6、财务分析;7、辅助查找审计法规;8、打印审计通知书等。
审计手续一般分为常规审计手续和其他审计手续。常规审计手续是审计人员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的场合下通常应该使用的审计手续,其他审计手续是审计人员认为按照当时具体情况有必要使用的手续,主要是为了弥补常规审计手续的不足。
审计通知书是内部审计机构在实施审计前,通知被审计单位或个人接受审计的书面文件。内部审计机构应在实施审计前,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特殊审计业务可在实施审计时送达。审计通知书除了送被审计单位,必要时可抄送组织内部相关部门。
审计资源的整合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1、审计机关内设机构的整合;2、审计机关人力资源的整合;3、审计机关财物资源的整合;4、审计机关审计职权的整合,从容应对审计工作中的复杂局面。
后续审计的范围与审计的范围密切相关,主要是针对薄弱环节的改进活动而进行的审计,后续审计的范围会随着已调查的某一关注事项的类型和重要性的改变而改变。后续审计的内容包括监督检查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等。
网络审计的基本模式遵循一系列的步骤。网络审计需创建企业档案,建立审计数据库不定期审查企业会计软件和内控制度,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得出审计结论,建立审计档案。网络审计的特点是审计范围大、审计效率高等。
国家审计结果公开的意义如下:1、审计结果公开有利于加强社会各界对审计机关的监督和对审计工作的认识以及塑造审计的权威形象;2、国家审计结果公开有利于实现对审计工作的整改落实;3、审计结果公开是促进依法行政以及增强政府影响力的有力手段。
国家审计结果公开是审计机关对审计管辖范围内重要审计事项的程序、内容、结果等事项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的制度,体现了国家对政务及政府财政公开透明的原则。建立国家审计结果制度的实质在于实现审计监督与舆论监督的结合。
事后审计可以分为定期审计和不定期审计,定期审计是审计机构根据审计法规和审计规划,按规定时间对被审单位进行的审计;不定期审计是审计机构根据特殊情况、特定任务和特殊要求,随时安排的对被审单位或事项所进行的审计。
审计质量标准是审计质量的控制依据和审计业务的作业规范,是衡量审计质量的尺度,也是实行审计质量控制的依据。其中,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过程及其结果的优劣程度。审计质量标准包括审计工作质量标准和审计项目质量标准。
审计意见是审计人员对审查结果的看法和所持的态度。财务报表审计的审计意见的类型分为:1、标准的无保留意见;2、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3、保留意见;4、否定意见;5、无法表示意见。
投资净收益审计是对企业投资收益与投资损失相抵后的净额形成及其账务处理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的审查。投资净收益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审查投资收益的合法性、真实性以及账务处理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