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cpa审计抽样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为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统计抽样又分为属性抽样和变量抽样。统计抽样与非统计抽样的最大区别在于,统计抽样能够客观地测量抽样风险,并通过调整抽样规模来精确控制风险。
1、检查,审查实物资产;2、观察,查看相关人员活动;3、询问,获悉财务信息;4、函证,获取书面答复作为审计证据;5、重新计算,核对数据准确性;6、重新执行,独立执行程序;7、分析程序,评价财务信息。
财务审计主要审计以下方面的内容:1、会计报表审计;2、资产审计;3、负债审计;4、所有者权益审计;5、损益审计。财务审计可以反映企业资产、负债和盈亏的真实情况,查处企业财务收支中各种违法违规问题。
1、会计报表审计,审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2、资产审计,审查企业的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3、负债审计,审查企业的流动负债、长期负债等;4、所有者权益审计,审查企业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5、损益审计,审查企业的销售收入、销售成本等。
财务审计主要包括审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合并报表等的内容是否齐全;对报表所反映的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资金变动情况与其他会计期间的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审查有关重大影响因素是否予以揭示,并结合报表内容的审计,验证报表附注说明是否真实等工作。
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的区别:1、工作目标不同;2、工作依据不同;3、工作权限不同。关系体现在:1、国家审计存在着法定的监督关系;2、国家审计应当有效运用内部审计成果;3、审计机关可以按规定向社会审计组织购买审计服务。
期中审计与中期审计的区别如下:中期审计是在一个会计年度内,以某段特定期间为审计期间而进行的审计,如:季度审计、半年审计等。期中审计是指在已确定的一个审计期间内,选定某段时间提前进行的部分审计工作。
纳税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区别在于:纳税审计是通过纳税报表监督纳税人执行税法,依法纳税,保证国家的税收收入;财务审计则旨在判定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地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以及会计处理办法是否符相关的要求。
1、审计重点不同,经营审计侧重于审查单位的经营管理工作;2、审计目的不同,经营审计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并提出建设性建议;3、审计范围不同,经营审计的范围包括查账、查效益、查管理等。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都是国家审计工作及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两者相互合作并互为补充。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可以为外部审计工作提供有用的信息,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外部审计的工作量。
1、审计主体,国家审计主体是审计机关,民间审计则为社会组织;2、审计权限,国家审计有强制性等,民间审计职权则被授予;3、职能履行,国家审计可制定计划,民间审计受限制;4、审计范围,民间审计范围较广。
社会审计的法定审计业务包括会计报表审计,验资,以及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事宜中的审计业务。会计报表审计是对会计报表实施的审计程序;验资即“企业资本验证”;企业合并、分立或清算时,应编制会计报表。
审计对象的审计内容主要包括:1、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2、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各种财政财务收支状况及其有关经济活动信息的载体,其中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是审计对象的本质。
CPA审计第4章审计抽样方法有两种,包括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两种抽样方法的最大区别在于,统计抽样能够客观地测量抽样风险,并通过调整抽样规模来精确控制风险;非统计抽样则不能对抽样风险进行控制和量化。
1、对内部控制进行了解和测试的目的不同,在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中,注册会计师都需要了解与审计相关的内部控制,但两者目的不同;2、测试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范围要求不同。
审计准则在财务审计中的作用:1、为规范审计工作提供依据;2、为评价审计工作质量提供依据;3、有助于社会公众信任审计结果;4、维护审计组织、人员权益;5、推动理论研究、人才培养;6、有助于经济平稳运行。
分项审计与循环审计的关系:分项审计被循环审计所替代。分项审计与多数被审计单位的账户设置体系以及财务报表的格式相吻合,所以具有操作方便的优点,但分项审计与按业务循环进行的内部控制测试严重脱节。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含义、独立性、审计目标、重点、范围、标准、专业胜任能力要求均有不同。内部审计是内部专职审计人员进行的审计;外部审计是由审计机关派去的审计人员或社会审计机构对单位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审查。
全面审计是指审计人员根据审计要求以及审计目的,对被审计单位的全部日常经济业务活动或者全部会计资料进行审查的监督活动。详细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将大部分精力投向会计凭证和账簿的详细检查。
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即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服务质量越高,其所收取的审计费用也就越高。收费更高的会计师事务所往往有更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保证较高的审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