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评价体系是运用科学的财务评价指标和财务评价方法对企业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分析的体系,体系包括对企业盈利效益状况的评价、对资产营运状况的评价、对偿债能力状况的评价以及对发展能力状况的评价。
财务评价指标是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用于总结和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析指标,一般包括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以及发展能力指标。
基金评价的内容包括对基金和基金管理人的评价。对基金进行评价应考虑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合同约定的投资方向、投资范围、投资方法和业绩比较基准等,对基金管理人进行评价应考虑基金管理公司及其人员的合规性等。
T型账户有利于科目的汇总,不易出错,能帮助会计人员根据“借贷相等”的原则查出错误的地方。同时,T型账户简单,能全面、直观、系统地反映经济业务的连续性,对指导会计学习者编制会计分录非常有效。
实物证据对某项实物资产是否存在的证明力最强,效果最为显著。它可以对该实物的状态、数量、特征给予有力的证明。但是实物证据并不能完全证明该项实物资产的价值及其所有权的归属,这些局限性需要通过另行审计并取得其他形式的审计证据方可得以完善补充。
内部审计评价是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的结果,对被审计单位或审计对象所作出的综合性评估与鉴定,并且借以判定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及预防措施的一系列活动。
经济评价的特点是以审核检查审计对象为前提,查明客观事实真相,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意见。经济评价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将肯定成绩、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经济评价的职能作用。
经济评价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审核检查后进行的经营管理方面的评价。它评定被审计单位的计划、预算、决策、方案是否先进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高低优劣,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
业绩评价方法包括:1、财务业绩定量评价方法。即运用功效系数法的原理,以企业评价指标实际值对照企业所处行业标准值进行定量测算;2、管理业绩定性评价方法。即运用综合分析判断法的原理,根据评价期间企业管理业绩状况等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评议,确定评价分值;3、计算综合业绩评价分值,形成综合评价结果。
会计信息系统评价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基于主观标准的评价和基于客观标准的评价。基于主观标准的评价的评价标准是人的主观满意度;基于客观标准的评价是用一系列量化的指标综合反映被评价的信息系统,形成评价结果。
会计信息系统评价的主体是评价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企业是最常见的评价主体,管理咨询机构如果接受了企业的委托,也可以成为评价主体,此外,审计机构、政府机构都可能因不同的评价目的而成为会计信息系统评价的主体。
财务评价主要内容包括:1、财务预测;2、编制资金规划与计划;3、计算和分析财务效果;4、分析投资效果,评价项目获利能力,确定项目所需资金来源,估算偿债能力等,为协调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提供依据。
企业财务能力评价方法包括收益性指标和安全性指标。收益性指标分析的目的是观察企业一定时期内的收益及获利能力;安全性指标是指企业经营的安全程度,分析安全性指标的目的在于观察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偿债能力。
财务评价方法:1、杜邦分析法,利用几种主要的财务比率间的关系;2、沃尔评分法,综合比率评价体系,把若干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3、功效函数法,计算各指标实现满意值的程度,并以此确定各指标的分数。
财务评价动态指标一般包括三个指标,即:1、财务净现值;2、财务内部收益率;3、动态投资回收期。动态指标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更注重考察项目在其计算期内各年现金流量的具体情况。
财务评价动态指标包括:1、财务净现值,是考察项目盈利能力的指标;2、财务内部收益率,是考察项目盈利能力的主要动态评价指标;3、动态投资回收期,是考察项目在财务上投资实际回收能力的动态指标。
经济后果的评价: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因此最完美的会计准则,并不一定代表最公允的经济后果。许多从理论上看似能导致“真实而公允”披露的会计准则,往往在施行之前由于各方的强烈反对而不得不妥协或者夭折。
财务业绩评价的优点为:1、可反映企业的综合经营成果;2、操作简便,易于理解。缺点为:1、无法反映企业长期业绩的改善;2、只注重最终的财务结果,对改善过程欠缺考虑;3、可能无法公允反映管理层真正业绩。
夏普指数、特雷诺指数、詹森指数是基金绩效评价的三大基础指标。基金评价指标都是数量化的,在实际操作时还应该结合基金其它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坚持以业绩为核心的同时,关注绩效的持续性。
基金绩效评价是在剔除了偶然性因素的前提下,对基金经理人投资的结果做出的公正客观的评价。基金绩效评价根据基金的投资目标、投资范围、投资约束、组合风险以及投资风格等具体情况,对基金组合表现进行衡量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