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价金额核算法是指商品流通企业(特别是零售业)以商品的零售价格作为库存商品入账价值,同时设置“商品进销差价”科目核算商品进价与售价之间差额的会计方法。其核心要点包括:
售价记账:库存商品按含税零售价入账;
差价核算:设置“商品进销差价”科目记录进价与售价的差额;
成本结转:月末按商品存销比例分摊进销差价,倒推实际销售成本。
适用对象:
经营商品种类多、周转快的零售企业(如超市、便利店);
难以逐项跟踪单品成本的企业;
采用统一毛利率定价策略的连锁门店。
大白话解读:为什么说它是“价签背后的数学游戏”?
想象一家便利店的运营:
采购环节:
可乐进价2元/罐,售价3元/罐;
薯片进价5元/袋,售价8元/袋。
账务处理:
库存商品科目按售价记账:可乐3元、薯片8元;
进销差价科目记录差额:可乐1元、薯片3元。
月末分摊:
假设本月卖出100罐可乐、50袋薯片;
总销售额=100×3+50×8=700元;
分摊进销差价=100×1+50×3=250元;
实际销售成本=700-250=450元。
这就如同把价签上的数字拆解成成本和利润的两本账。
售价金额法的“三把钥匙”
钥匙1:进销差价率计算
进销差价率=(期初进销差价+本期新增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售价+本期进货售价)×100%
应用案例:
某超市月初差价10万,本月新增差价30万;
月初库存售价50万,本月进货售价150万;
差价率=(10+30)/(50+150)=20%;
本月销售额180万→已实现差价=180×20%=36万。
钥匙2:成本还原计算
实际销售成本=本期销售额×(1−进销差价率)
数据验证:
若销售额200万,差价率25%;
实际成本=200万×75%=150万。
钥匙3:库存价值调整
月末账务处理:
借:商品进销差价
主营业务成本(差额)
贷:库存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