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服务
下载APP
当前位置: 会计网 会计实务会计学习正文

税收法律规范是什么

2022-10-25 17:38  责编:念念  浏览:436
来源 会计网
0

  税收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税收行为规则,是比较定型的、反复适用的、抽象的行为规则。针对具体案件所作的法律文件,如税务机关的处理决定书、法院的判决书,只适用于具体案件并不为以后发生的案件所适用,因而这些法律文件中的规范不是法律规范。

税收法律规范

税收是什么

  税收是指人民依法向征税机关缴纳一定的财产以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从而使国家得以具备满足人民对公共服务需要的能力的一种活动。

税收法律规范要素

  税收法律规范在逻辑上有三个要素:1、假定。指明规范适用的条件;2、处理。指明法律规范允许做什么、应当做什么、禁止做什么;3、制裁。指明违反法律规范的法律后果。如宪法规定“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在这一法律规范中,假定即这一规范适用的条件是公民,处理即应当依法纳税。

  法律规范不等于法律条文,一个法律条文不一定都包括法律规范的三个要素,一个法律规范可以表述在几个法律条文甚至不同法律文件的几个条文之中,也可能几个法律规范表述在一个法律条文中。法律规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具有规范性、概括性和可预测性的特点。

税收法律规范的制定机关

  税法是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用以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家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立法的有关规定,目前有权制定税法法律或者税收政策的国家机关主要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等。

文章版权会计网kuaiji.com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相关课程

企业支付工具的法律及税收风险防范
企业支付工具的法律及税收风险防范是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和交易时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不同的支付工具可能涉及不同的法律条款和税务规定,因此,企业在选择和使用支付工具时需要谨慎行事,以避免潜在的法律纠纷和税务问题。   以下是一些关于企业支付工具的法律及税收风险防范的一般性建议:   1.了解不同支付工具的法律要求:企业应熟悉各种支付工具(如现金、支票、电子转账、信用卡等)的法律要求,包括合同法、票据法等相关法律规定。这有助于确保企业在进行交易时遵守法律,避免因违法使用支付工具而产生的法律风险。   2.确保支付工具的合法来源:企业在使用支付工具时应确保资金来源合法,避免洗钱或资助恐怖主义等非法活动。这可能需要企业实施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如客户尽职调查、交易监控等。   3.遵守税务规定:企业在进行支付时应注意税务规定,确保正确计算和申报税款。不同类型的支付工具可能涉及不同的税务处理方式,如增值税、所得税等。企业应咨询税务专业人士,确保税务合规。   4.管理跨境支付风险:对于跨国企业或涉及跨境交易的企业,支付工具的使用可能涉及外汇管制、国际税法等问题。企业应了解相关国家的法律法规,合理规划跨境支付,以避免汇率风险和税务风险。   5.保留支付记录:企业应妥善保存所有支付记录,包括发票、收据、银行对账单等。这些记录不仅是会计和税务申报的依据,也是在发生法律纠纷时的重要证据。   6.定期审计和合规检查:企业应定期进行内部审计和合规检查,以确保支付工具的使用符合法律和税务要求。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和纠正潜在的问题,减少法律和税务风险。   7.专业咨询:面对复杂的法律和税务问题,企业应寻求专业律师和税务顾问的帮助。他们可以提供专业的法律和税务建议,帮助企业制定合适的支付策略和风险管理措施。   总之,企业在选择和使用支付工具时应注意法律和税务风险的防范,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确保企业的财务安全和合规运营。
发生经济业务不签订合同有什么税务风险
发生经济业务不签订合同可能会带来以下税务风险:   1.税收逃避:未签订合同的经济业务可能导致企业无法准确申报税收,从而逃避应纳税款。这种行为违反了税收法规,一旦被税务机关发现,企业将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如罚款、追缴税款等。   2.税收争议:未签订合同的经济业务可能导致税收争议。当税务机关对企业的税收申报产生质疑时,企业可能无法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其税收申报的合法性和准确性,从而导致税收争议。税收争议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声誉,还可能导致企业承担额外的税收负担。   3.税收处罚:未签订合同的经济业务可能导致企业违反税收法规,从而面临税收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企业未按照规定申报税收、缴纳税款等行为,可能会被税务机关处以罚款、滞纳金等处罚。   4.法律责任:未签订合同的经济业务可能导致企业承担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企业未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可能需要承担违约责任,如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等。   5.信用风险:未签订合同的经济业务可能导致企业信用受损。企业在未签订合同的情况下进行经济交易,可能会被认为是不诚信的行为,从而影响企业的信用记录。信用受损的企业在未来可能面临融资难、招投标受限等问题。   综上所述,发生经济业务不签订合同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税务风险。为了避免这些风险,企业应加强合同管理,确保所有经济业务都通过签订合同进行规范。同时,企业还应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加强税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培训,确保企业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开展经济活动。
准确界定不同形式用工的法律关系及其按准则要求进行的会计处理
根据准则要求,不同形式用工的法律关系及其会计处理如下:   1.劳动合同用工:劳动合同用工是指企业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会计处理上,企业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福利等支付给劳动者,并按照相关规定计提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同时,企业应当将劳动者的薪酬成本计入相关成本费用科目。   2.劳务派遣用工:劳务派遣用工是指企业通过劳务派遣公司聘用劳动者,由劳务派遣公司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并负责管理。在会计处理上,企业应当按照与劳务派遣公司的合同约定支付劳务费用,并将劳务费用计入相关成本费用科目。同时,企业应当按照相关规定计提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   3.临时用工:临时用工是指企业根据生产经营需要,临时聘用劳动者完成一定任务。在会计处理上,企业应当按照与劳动者的合同约定支付劳务费用,并将劳务费用计入相关成本费用科目。同时,企业应当按照相关规定计提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   4.实习生用工:实习生用工是指企业聘请尚未毕业的在校学生进行实习。在会计处理上,企业可以不向实习生支付工资,但应当按照相关规定计提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同时,企业应当将实习生的薪酬成本计入相关成本费用科目。   5.外包用工:外包用工是指企业将部分业务或职能交由外部专业机构或个人完成。在会计处理上,企业应当按照与外包机构的合同约定支付外包费用,并将外包费用计入相关成本费用科目。同时,企业应当按照相关规定计提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   总之,企业在进行不同形式用工的会计处理时,应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的要求,准确界定法律关系,合理核算薪酬成本和相关费用,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准确。
扫码关注“ 会计小助手公众号
点击菜单“
XXXX ”→订阅即可
(微信需绑定公众号才能成功接收提醒)
2021注会报名入口开通后,将及时给您发送微信通知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