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计划报考中级经济师的新手考生来说,《经济基础知识》中的“货币与金融”模块是必学内容之一。这一模块覆盖了货币运行规律、金融机构职能、金融政策工具等核心知识,既是考试的重点,也是实际工作中分析经济问题的基础工具。本文将详细梳理该模块的学习内容、考试重点及备考建议,帮助考生高效掌握核心知识点。
一、货币与金融模块的核心知识点
根据中级经济师考试大纲,货币与金融模块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学习货币需求理论(如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货币层次划分(M0、M1、M2)以及通货膨胀的类型(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
重点掌握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因素,例如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关系。
2.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了解中央银行的三大职能(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及其业务(如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政策)。
熟悉货币政策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等)及工具(存款准备金率、利率调控)。
3.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
学习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及经营原则(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
掌握金融市场的分类(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及常见金融工具(如国债、股票、债券)。
4.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理解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的区别,熟悉巴塞尔协议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了解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一行两会”架构)及近年监管政策变化。
二、考试重点与常见难点
从近年真题分析,货币与金融模块的考试重点集中在以下方面:
1.高频考点
货币政策工具的应用场景及效果(如降准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金融市场中不同工具的收益率计算(如债券到期收益率的公式)。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2.易错题型
多选题中常混淆中央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的差异。
案例分析题可能结合当前经济热点(如数字货币、利率市场化)考查理论应用能力。
3.难点突破
货币乘数的推导公式需结合资产负债表理解,建议通过例题反复练习。
金融监管政策更新较快,需关注近年新规(如《金融稳定法》草案)。
三、备考建议与学习规划
1.基础阶段(3个月)
通读教材,标记核心概念(如“流动性陷阱”“量化宽松”),搭配网课理解抽象理论。
制作思维导图,梳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金融市场运行流程等逻辑链条。
2.强化阶段(2个月)
刷近5年真题,总结高频考点。例如,2023年真题曾考查“SLF(常备借贷便利)”的作用,这类政策工具需重点记忆。
参加模考训练,提升答题速度(平均每题控制在50秒以内)。
3.冲刺阶段(1个月)
集中攻克错题本中的薄弱环节,如货币需求函数中的“投机性需求”计算。
关注经济热点(如美联储加息、人民币国际化),结合理论分析其影响。
最后总结
货币与金融模块作为中级经济师考试的核心内容,既要求考生掌握基础理论,又需具备实际分析能力。通过系统学习货币供求、金融机构职能、金融政策工具等知识,结合真题训练和热点追踪,考生可显著提升得分效率。2025年备考已进入关键期,建议尽早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分配时间,争取一次通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