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账准备就像企业的“财务安全垫”,专门用来应对可能收不回来的钱。比如服装厂卖给客户的货,钱还没到账,客户突然破产了,这笔钱就成了“坏账”。企业提前从利润里划出一部分钱存进“坏账准备”账户,万一真收不回来,就用这笔钱来填坑,避免利润突然暴跌。
举个例子:
某电商公司2024年销售额1亿元,其中有1000万元是客户赊账。财务根据历史数据预测可能有50万元收不回来,于是从利润里拿出50万元存进“坏账准备”。结果年底真有客户跑路,这笔钱就能直接冲抵损失,财务报表不会“爆雷”。
哪些钱需要“上保险”?——坏账准备的四大核心科目
1.应收账款:生意场上的“定时炸弹”
场景:企业赊销商品、提供劳务后客户拖欠的款项。
案例:建材公司给开发商供了500万元钢材,约定6个月后付款。到期后开发商资金链断裂,这笔钱就需计提坏账准备。
2.应收票据:商业汇票的“信任危机”
规则:汇票到期无法兑付时,需转入应收账款并计提准备。
实战:某制造企业收到客户100万元电子承兑汇票,到期前发现开票方被列入失信名单,立即将票据转为应收账款并计提20%坏账准备
3.预付账款:采购押金的“意外翻车”
转换机制:预付材料款后供应商倒闭,需将预付金额转入其他应收款再计提。
教训:建筑公司预付200万元混凝土货款,结果供应商因环保问题停产,财务将其转入其他应收款并计提50%坏账准备。
4.其他应收款:杂项债权的“隐秘角落”
包含内容:员工借款、保证金、关联方往来等。
风险点:某企业借给子公司300万元周转金,3年未归还,审计要求按80%比例计提坏账准备。
怎么算该存多少“安全垫”?——三种精算方法
1.余额百分比法:一刀切的“保守派”
操作:按应收账款余额的固定比例(如5%)计提。
案例:超市年赊销额2000万元,按3%比例每年计提60万元,简单粗暴但易操作。
2.账龄分析法:看人下菜的“技术流”
分级策略:
逾期3个月:计提0-10%
逾期1年:计提10-30%
逾期3年:计提50-80%
实战:外贸公司对逾期2年的500万美元货款计提40%准备,避免汇率波动叠加坏账风险。
3.个别认定法:重点盯防的“狙击手”
精准打击:对高风险客户单独评估。
典型应用:发现某客户老板涉诉,立即对其200万元欠款全额计提坏账准备。
真实商业世界的“翻车现场”
1.关联交易埋雷
反面教材:家族企业A公司借给老板弟弟的B公司1000万元,5年未还却未计提准备,被税务局追缴税款+罚款180万元。
2.票据兑付陷阱
惊险案例:食品厂接收的50万元商业承兑汇票到期无法兑付,因未及时转为应收账款计提准备,导致季度利润虚高20%。
3.预付变坏账
行业教训:装修公司预付50%工程款给包工头,结果包工头卷款跑路,因未及时转入其他应收款计提准备,现金流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