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续债是否属于其他权益工具,取决于其合同条款的实质。核心判定标准包括:
无强制兑付义务:发行人可自主决定是否付息且无固定到期日;
权益属性:清偿顺序劣后于普通债务,且利息支付与经营成果挂钩;
会计分类规则:满足条件的永续债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其他权益工具”科目。
法律依据:财政部明确规定,永续债的性质需穿透合同条款判断,而非仅凭名称或形式。例如:
权益工具:非强制分红、无投资者回售权、利息可递延不累积;
金融负债:强制付息条款、投资者可要求发行人回购。
大白话解读
场景1:制造业的“降杠杆魔术”
某汽车零部件企业资产负债率达85%,面临银行贷款额度收缩:
发行非强制分红永续债10亿元,票面利率5%,计入“其他权益工具”;
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10亿
贷:其他权益工具—永续债10亿
效果:负债率降至72%,成功获得银行新增授信5亿元。
场景2:零售企业的“利息滚雪球陷阱”
某连锁超市发行可回售永续债偿还短期债务:
条款约定“3年后投资者可按面值105%回售”;
结果:永续债被认定为金融负债,3年后现金流断裂无法赎回,触发债务违约。
判断标准
1.付息义务是否具有强制性
权益工具特征:非累积利息(未支付无需补发)或发行人可自主暂停付息。
案例:某化工企业发行永续债,在行业周期低谷期暂停付息2年,仍计入权益工具。
负债特征:强制累积分红条款(如“未付利息需逐年累积补发”)。
2.是否存在回售或赎回约束
权益工具特征:仅发行人拥有赎回选择权(如5年后可按面值赎回)。
负债特征:投资者有权要求发行人回购(如“上市失败后可按年化8%回售”)。
3.利息是否与经营成果挂钩
权益工具特征:浮动利率(如“股息=净利润的15%”)。
负债特征:固定利率且必须支付(如“每年支付6%利息,与盈利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