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约义务是指合同中企业向客户转让可明确区分商品或服务的承诺。其核心特征包括:
可明确区分性:客户能够从单独使用该商品/服务中受益,或与其他资源结合使用(如单独购买的手机和延保服务);
合同独立性:转让承诺在合同中可与其他义务区分(如建筑合同中设计服务与施工服务不可拆分,需合并为一项履约义务)。
两类特殊情形:
组合产出:需通过重大整合服务将商品组合交付(如精装房销售中,毛坯房与装修服务不可拆分);
高度关联性:各商品/服务相互影响(如基因治疗研发中,载体研制与临床样品生产需整体履行)。
履约义务的通俗解读
场景1:制造业的“组合拳”陷阱
某汽车零部件厂2025年签订合同:
合同内容:交付电控系统(含3年质保);
履约义务拆分:
可拆分:电控系统硬件(单独售价1.97亿元)与质保服务(300万元);
不可拆分:硬件生产与调试服务(需整合为组合产出)。
关键动作:财务团队将硬件与调试服务合并为一项履约义务,按交付进度确认收入,质保服务单独分期确认。
场景2:科技公司的“里程碑迷局”
某生物医药企业研发合同:
合同条款:分阶段完成抗体筛选、临床试验、生产申报;
履约义务判断:
可拆分:抗体筛选阶段成果可独立转让给第三方(客户可单独受益);
不可拆分:临床试验与生产申报需整体履行(存在技术关联性)。
审计风险:若错误拆分,可能导致收入提前确认,触发证监会问询。
识别履约义务的“三把钥匙”
钥匙1:客户受益测试
正向案例:软件公司销售许可证+安装服务,客户可自行选择安装商→两项履约义务;
反向案例:精装房销售中,客户无法单独使用毛坯房→合并为一项履约义务。
钥匙2:合同整合性评估
钥匙3:商业实质穿透
案例:某核电设备供应商分批发货,但合同要求整体调试→所有设备合并为一项履约义务;
陷阱:若按单批设备确认收入,将导致财报虚增,触发审计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