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工作年限是计算年休假天数的核心依据:
1-10年工龄:年休假5天(例如某新能源汽车工厂质检员连续工作6年,2025年可休5天);
10-20年工龄:年休假10天(如跨境导游在3家旅行社累计工作15年,2025年享受10天假期);
20年以上工龄:年休假15天(某科研院所首席研究员工作25年,2025年可申请15天休假)。
关键要点:
累计工作时间包括不同用人单位的工龄,例如工程师甲曾在A公司工作7年、B公司工作5年,2025年工龄按12年计算,享受10天年假;
工龄计算以“月”为单位,例如新媒体运营专员乙2025年3月入职MCN机构,2026年3月满1年工龄后方可享受年假。
特殊场景的“假期精算”
1.新入职员工的“按比例切割”
某跨境电商运营2025年6月15日入职,累计工作年限为8年(原应享受5天年假),计算方式为:
剩余日历天数:200天(6月15日-12月31日)
折算公式:200天÷365天×5天≈2.74天→实际享受2天年假。
2.寒暑假与年休假的“二选一”
高校教授张教授每年享受70天寒暑假,远超15天的年休假标准,因此2025年不再享受年假。若某小学教师仅享受30天暑假,则可申请补足5天年假差额。
3.长病假导致的“假期冻结”
某物流仓储主管累计工作9年,2025年因腰椎手术请病假3个月(超过2个月上限),当年年假自动取消。若其病假仅1个月,仍可享受5天年假。
企业实操中的“合规红线”
1.跨年度安排的“时间窗口”
某游乐园因暑期旺季业务繁忙,将维修技师的年假从2025年11月延期至2026年2月,但需满足两个条件:
书面征得员工同意;
最迟在2026年底前安排完毕。
2.离职结算的“精确到日”
销售经理丙于2025年8月31日离职,累计工作8年(应享5天年假),已休2天:
在岗日历天数:243天(1月1日-8月31日)
应休天数:243天÷365天×5天≈3.33天→补休1天。
3.未休假的“3倍工资法则”
某IT公司未安排项目经理休10天年假,需额外支付:
日工资基数:月薪2万元÷21.75天≈919.54元/天
补偿金额:919.54元×10天×200%=18,390.8元(含已发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