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工资是劳动者因用人单位安排超时工作而获得的额外劳动报酬,其本质是对休息时间被占用的补偿。核心逻辑包含三个维度:
时间性质差异:工作日、休息日、法定节假日加班分别对应1.5倍、2倍、3倍工资;
工时制度影响:标准工时制、综合计算工时制、不定时工作制的加班规则不同;
计算基数确认:以劳动合同约定或实际月均工资为基础,剔除补贴后核算。
典型场景与计算案例
1.制造业:汽车装配线的“延时加码”
某新能源车企生产线实行标准工时制,工人小张因订单激增被安排:
工作日延时:每天多工作2小时,连续3天→工资基数6000元→日薪=6000÷21.75≈276元→加班费=276×1.5×2小时×3天=2,484元;
法定节假日加班:春节初三返岗→日薪×3倍=828元。
2.IT行业:程序员的“隐形待机”
某互联网公司要求程序员小王下班后通过微信群处理线上故障:
非工作时段回复:3个月内累计处理紧急问题20小时→法院认定实质占用休息时间→酌情补偿5,000元;
休息日补休失效:周末加班调试系统后公司未安排补休→按日薪200%支付。
3.医疗行业:急诊科的“峰谷轮转”
三甲医院对护士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制(季度周期):
流感高峰期:单月工作220小时(超法定36小时)→周期内超时部分按150%支付;
法定节假日值班:元旦当天接诊→日薪×3倍,且不可用调休替代。
法律边界与维权要点
1.工时制度的“审批红线”
违法案例:合肥某装修公司未经审批强制实施综合工时制→被责令补发加班费23万元;
合规操作:苏州物流企业通过人社部门审批,为长途司机办理季度周期综合工时许可。
2.加班认定的“证据链条”
有效证据:考勤记录、工资条、微信工作群聊天记录(需包含具体工作指令);
无效抗辩:某企业以“自愿加班”为由拒付费用→因未能证明员工主动申请而败诉。
3.常见认知误区
误区一:“调休可替代法定节假日加班费”→某酒店国庆调休未支付3倍工资→赔偿差额并受行政处罚;
误区二:“计件工资无加班费”→服装厂员工完成定额后继续工作→超时部分按计件单价150%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