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派遣三性原则:“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
临时性:短期用工的“法律边界”
临时性岗位是指存续时间不超过6个月的岗位,适用于企业阶段性、突发性用工需求。
职场案例:
电商物流:某跨境电商在“双十二”促销期间,通过派遣公司雇佣300名临时分拣员,工作周期仅40天,订单高峰结束后自动终止合同。
会展服务:某国际车展主办方在展会期间雇佣双语接待员,每日工资按活动场次结算,服务期结束后无需承担长期用工成本。
风险警示:某制造企业将生产线操作岗设为长期派遣岗位,因违反“临时性”原则被劳动部门罚款10万元,并需将员工转为正式用工。
辅助性:非核心业务的“后勤保障”
法律内涵:辅助性岗位是为主营业务提供服务的非核心岗位,需经职工代表大会协商确定并公示。
行业实践:
医疗行业:某三甲医院通过派遣公司雇佣护工团队,合同明确“护工需持有护理资格证书”,既保障服务质量,又避免直接用工风险。
教育行业:某高校将宿舍管理员、校园绿化维护岗设为辅助性派遣岗位,通过工会协商确认后公示,每年节省人力成本15%。
创新场景:某科技园区将共享会议室保洁、公共区域维护设为辅助性岗位,由专业派遣公司统一管理,提升园区服务标准化水平。
替代性:人员缺位的“无缝衔接”
法律边界:替代性岗位用于顶替因脱产学习、产假、病假等无法履职的员工,替代期需与缺勤期一致。
典型案例:
企业管理层:某金融公司CFO赴海外攻读MBA期间,通过派遣方式引入资深财务顾问,合同约定“替代期与进修期同步为12个月”。
技术岗位:某芯片研发企业工程师因突发疾病住院3个月,派遣公司选派同领域技术专家临时接管项目,确保研发进度不受影响。
违规案例:某建筑公司将项目经理岗设为替代性派遣岗位,因该岗位属于核心业务岗,被法院判定“逆向派遣”无效,需支付劳动者双倍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