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派遣适用类型如下:
一、临时性岗位:短期需求的“应急方案”
法律定义:存续时间不超过6个月的岗位,适用于企业阶段性用工需求。
职场案例:
电商物流:某电商平台在“双十一”期间通过派遣公司雇佣500名临时分拣员,工作周期仅45天,订单高峰结束后自动终止合同。
会展服务:某国际会展中心在大型展会期间雇佣双语接待员、安检员等短期岗位,工资按日结算,服务期结束后无需承担长期用工成本。
生活场景:
春节前家政公司派遣临时保洁员到家庭进行大扫除,服务周期1个月,结束后返回原单位。
二、辅助性岗位:非核心业务的“后勤保障”
法律定义:为主营业务提供服务的非核心岗位,需经职工代表大会协商确定。
行业实践:
制造业:某汽车厂将厂区清洁、食堂管理等岗位设为辅助性派遣岗位,通过工会协商确认后公示,每年节省人力成本120万元。
零售业:连锁超市将理货员、收银辅助岗设为派遣岗位,要求派遣公司提供岗前培训,确保服务标准化。
创新案例:
某三甲医院通过派遣公司雇佣护工团队,合同明确“护工需持有护理资格证书”,既保障服务质量又避免直接用工风险。
三、替代性岗位:人员缺位的“无缝衔接”
法律定义:顶替脱产学习、休假等无法履职的员工,替代期与缺勤期一致。
典型场景:
教育行业:某中学教师休产假期间,由派遣公司选派持有教师资格证的代课老师,确保班级教学不受影响。
企业高管:某科技公司CTO赴海外进修期间,通过派遣方式引入资深技术顾问,合同约定“替代期与进修期同步为10个月”。
风险提示:
某建筑公司违规将核心岗位项目经理设为替代性派遣岗位,因违反“三性”原则被劳动部门处罚8万元。
四、特殊行业豁免:国际机构的“特殊通道”
法律例外:外国驻华机构、联合国代表处等可突破“三性”限制。
实际应用:
某外国商会驻华办事处通过派遣公司雇佣行政助理,合同期限3年,不受临时性岗位6个月限制。
跨国银行在华分行使用派遣员工从事核心外汇交易岗,依法享受特殊政策豁免。
五、合规操作要点:避免踩踏“法律红线”
民主程序:某连锁餐饮企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投票确定“传菜员、洗碗工”为辅助性岗位,并在门店公示。
比例控制:某物流园区将分拣岗派遣工比例控制在9.5%,预留0.5%空间应对突发用工需求。
同工同酬:某外资企业要求派遣协议明确“绩效奖金计算公式”,确保派遣员工与正式工奖金标准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