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盈余公积是指企业按照法律规定从税后净利润中提取的积累资金,提取比例为10%。其核心特征是:
法定强制性:无论企业是否盈利,只要存在税后净利润,均需按10%比例提取(累计达注册资本50%后可停提)。
用途限定性:仅可用于弥补亏损、扩大经营或转增资本,且转增后留存金额不得低于转增前注册资本的25%。
示例:某跨境电商企业2025年税后净利润为500万元,年初未分配利润为200万元。法定盈余公积提取基数为500万元(不含年初未分配利润),应提金额为50万元(500×10%)。
法定盈余公积的提取规则与实务操作
1.提取基数与条件
基数计算: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后的净利润为基数。例如,某科技公司2025年净利润300万元,需先弥补2024年亏损80万元,则提取基数为220万元(300-80),应提法定盈余公积22万元。
停提条件:累计金额达注册资本50%时,企业可选择停提。若某企业注册资本1,000万元,法定盈余公积累计500万元时,当年无需再提。
2.会计处理流程
提取分录:
借: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弥补亏损分录:
借: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贷:利润分配——盈余公积补亏
考试重点:考生需注意提取基数不含年初未分配利润,且弥补亏损时需经股东大会批准。
法定盈余公积的三大用途解析
1.弥补亏损
优先级规则:企业亏损时需先用税前利润弥补(5年内),超过5年则用税后利润或盈余公积。
案例:某制造企业2025年亏损150万元,经股东大会决议,用盈余公积弥补亏损,会计处理需减少盈余公积并调整未分配利润。
2.转增资本
限制条件:转增后留存金额≥转增前注册资本25%。例如,某企业注册资本800万元,盈余公积400万元,最多可转增200万元(400-800×25%=200)。
税务影响:个人股东需按转增金额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企业需履行代扣代缴义务。
3.扩大生产经营
资金用途:可用于购置设备、研发投入等,但需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具体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