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指以当月全部进货数量加上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当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并以此为基础计算当月发出存货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的计价方法。这是初级会计考试《初级会计实务》第三章的核心考点,也是企业简化成本核算的常用工具。其核心逻辑是“全月成本一次平均化”,适用于物价波动较小且存货收发频繁的企业。
示例:某服装厂月初库存棉布500米(单价10元/米),本月采购两批棉布:第一批1000米(单价12元/米),第二批800米(单价11元/米)。月末加权平均单价=(500×10+1000×12+800×11)/(500+1000+800)=11.26元/米。若当月生产领用2000米,则发出成本=2000×11.26=22,520元。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的核心特点
1.全月成本平均化:简化核算的核心优势
通过一次性计算全月存货平均单价,避免日常频繁核算成本。例如,煤炭贸易企业每月进货数十批次,采用此法可减少90%的核算工作量。
2.物价波动的折中效应
加权平均单价会平滑物价波动的影响:
物价上涨时:发出成本低于当前市价,期末存货价值更接近市价;
物价下跌时:发出成本高于当前市价,期末存货价值低于市价。
3.核算流程的标准化
公式标准化:
(1)存货单位成本=(月初库存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实际单位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数量)]÷(月初存货数量+本月购进存货数量之和)
(2)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月发出存货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3)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或: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初库存存货成本+本月收入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账务处理统一:日常仅登记收发数量,月末统一计算金额。
适用场景与行业案例
1.适用行业
大宗商品贸易:原油、钢材等单价波动较小的商品(如某钢铁厂月均采购铁矿石50批次);
标准化制造业:生产螺丝、标准件的企业(如某五金厂每月收发螺丝10万件);
零售业基础品类:超市销售瓶装水、纸巾等高频次商品。
2.非适用场景
定制化生产:如医疗器械定制订单需逐项追踪成本;
物价剧烈波动:2023年锂矿价格月波动超30%,采用此法会导致成本严重偏离市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