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包括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这是初级会计考试《初级会计实务》第三章的核心考点,也是企业存货成本核算的关键环节。计价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企业利润、税收负担和财务指标,考生需结合实务场景深入理解其应用规则。
举例:某食品加工企业采用先进先出法核算冷冻原料,若物价持续上涨,其发出的存货成本偏低,可能导致当期利润虚增;而采用加权平均法可平滑成本波动,避免利润操纵风险。
四大计价方法的实务解析
1.个别计价法:精准核算的定制化选择
适用场景:适用于不可替代的贵重物品(如珠宝、名画)或特定订单的定制产品(如医疗器械)。
核算逻辑:按实际购入或生产的成本逐项匹配发出存货,确保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一致。
优缺点:
优点:成本计算精确,符合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
缺点:核算工作量极大,仅适用于少量、高价值存货。
案例:某珠宝公司销售一枚钻石戒指,其成本追溯至采购时的唯一编号记录,直接以实际成本1.5万元确认销售成本。
2.先进先出法(FIFO):物价波动下的利润调节器
适用场景:适用于存货单价稳定或物价下跌环境(如大宗商品贸易)。
核算逻辑:假设最早购入的存货优先发出,期末存货反映近期市价。
对利润的影响:
物价上涨时:发出成本偏低,利润虚高,期末存货价值接近市价;
物价下跌时:发出成本偏高,利润低估,期末存货价值低于市价。
案例:某化工企业采购苯乙烯原料,3月购入100吨(单价1万元/吨),4月购入200吨(单价1.2万元/吨),5月发出150吨。按先进先出法,发出成本为100×1万+50×1.2万=160万元。
3.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简化核算的平衡工具
适用场景:适用于存货收发频繁且单价波动较大的企业(如煤炭、原油行业)。
核算公式:
(1)存货单位成本=(月初库存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实际单位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数量)]÷(月初存货数量+本月购进存货数量之和)
(2)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月发出存货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3)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或: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初库存存货成本+本月收入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优缺点:
优点:简化日常核算,避免单次进货对成本的过度影响;
缺点:无法实时反映存货结存价值,削弱成本控制能力。
案例:某煤炭企业月初库存1000吨(单价500元/吨),本月采购2000吨(单价550元/吨),加权单价=(1000×500+2000×550)/(1000+2000)=533.3元/吨。本月发出2500吨,发出成本=2500×533.3=133.3万元。
4.移动加权平均法:动态追踪的精细化选择
适用场景:适用于存货收发频繁且需实时监控成本的企业(如连锁零售业)。
核算逻辑:每次进货后重新计算加权单价,动态调整发出成本。
优缺点:
优点:成本计算客观,管理层可实时掌握存货价值;
缺点:计算复杂,手工操作易出错。
案例:某电子产品零售商采购一批手机,首次进货50台(单价2000元/台),销售30台后再次进货50台(单价2100元/台)。移动加权单价=(20×2000+50×2100)/(20+50)=2071.4元/台,下次销售时按此单价核算成本。